再說[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
電影[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改編自張翎的小說《餘震》。若論電影名稱,我喜歡[餘震]多於[唐山大地震],英文名字[AFTERSHOCK]最恰當。
電影裡面主要講述一九七六年的二十三秒唐山大地震後三十二年內發生在主角方大強幸存家人身上的事情,這就是餘震所在,影響一生的抉擇。
如果你重點想看地震的畫面而又不準時入場,你可能會失落;如果你重點想欣賞iMax效果,你可能也會失望;這是一部講[家園],講 [親情]的電影。
編劇準確地拿捏到每個角色的感情,一直牽引觀眾的情緒,但沒有過份渲染,在每一個章節的末端都保留足夠空間讓觀眾把剩餘的自己填上去。
縱觀大部份男男女女寫的影評,都說逃不了要落淚,但似乎各人都學會了編劇的一套,沒有好好交代落淚的原因,只讓讀者自己去填補,不明底蘊的便會認為是[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中的災難場面令人受不了要落淚。
話說回來,每個人落淚的原因可能又不好交代,因為可能連寫感受的人也不知道[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已經勾起了他/她個人的餘震。沒有準備好這一次淋漓盡致的落淚(雖不致大哭),或全方位去跟自己情感和體感接觸的,也可能一時間不知所措。
觀看完預演後,我一時間不知道跟太太及女兒說些甚麼,同行的一位十五歲少年給我開脫了,他說:[希望自己一個人來觀看。。。],他的母親和姐姐一下子也沒有甚麼回應。我自己後來要三個多小時才可完全平服下來,原因是我想籍此機會好好整理一下自己過去被埋沒的情感,痛痛快快的去感受一下。
下面是一些我從網絡上找到,個人認為屬於積極的回應:
『原來當香港人是這麼幸福!!!!!』
『活著真好』
『好想念媽媽!』
『謝謝導演,看了電影我想起了我的父母』
『愛生命,愛親人,謝謝電影提醒』
『就算一切都沒有,還有愛』
『我爸生日,有點後悔沒回家去』
『珍惜與家人的時間』
『我立刻回家,回去抱抱我家人,然後拍一張全家福,謝你馮導演』
今天,可能有一部份準觀眾因為媒體上的一些報導而決定不去觀看[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個中原因很容易了解;電影畢竟是娛樂,現在上班一族面對種種壓力,很容易會選擇一套可以令他/她大笑一場而又不需要動腦筋或觸及傷感(無論是情感emotion或體感bodily sensation)的電影。
[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是一套很沉重的電影,一次可能看不完;我準備以我人生路上不同的角色再看(多於)一次。如果太太和女兒願意,我會單獨陪伴她們觀看,並預留時間聆聽她們的感受。
錯過了[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你可能不知道錯過了甚麼;但電影裡會告訴你甚麼是[失去]才知道是[失去]。
2010/07/19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