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5

由曾特首發行新書聯想起 (3/3)

時至今天, 情況變得更加極端.

這段時間, 我經常用 [皮薄餡料不夠好] 去形容當下年青人. [皮薄] 指面皮薄, 受不了衝擊; [餡料不夠好] 指內心修練不足, 不夠料子去應付問題, 又吃不了苦. 有很多更是虛有文化(我指有文憑和懂得讀寫)而無修養.

你講他聽不進去已是鐵一般的事實. 為父母, 師長或長輩的可以怎樣?

好好掌握 [蝸牛孔雀因子理論], 在該肯定的地方多給年青人一些具體的肯定和讚賞, 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空間. 我最近發覺我要學習國家對保育熊貓所運用的[圈養]技術, 繼而應用到當下年青人身上.

你不要再講, 你可以改為發問. 因為你講他已經聽不進的, 如果你問, 他一定會回答, 管他嘴巴裡沒有說出來, 你每一條問題, 他心裡必定有一個答案.

我就是要他們在自己心裡回答的答案. 對! 就是好好的運用教練技術, 在適當的時候, 對他發出恰當的問題.

上面的 [他] 當然包括了男生, 女生, 或不男不女, 不女不男的時下年青人.

由曾特首發行新書聯想起 (2/3)

除了聯想起明報對曾蔭權,曾蔭培先生的報導, 也令我想起自己當時(2001年2月24日)發貼在九龍華仁書院學生新聞組的回應:

Re:「 藤 條 炆 豬 肉 」,「 拳 頭 出 孝 子 」
Newsgroups: wyk.forum 新聞組
Sent: Saturday, February 24, 2001 5:57 PM 發貼
From: Paul Chung

當年環境(包括我年幼的時候),子女成長的選擇似乎是 [聽] 與 [不聽] 父母的教導。「 藤 條 炆 豬 肉 」,「 拳 頭 出 孝 子 」實在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今天,青少年所知的比父母多出很多。青少年可以得到資訊或可能被受影嚮的途徑多得連父母或師長也可能被蒙在鼓裏。你有你打罵、我有我心裡盤算另外的一套比比皆是。

「 藤 條 炆 豬 肉 」是否能真正幫青少年作出正確的選擇, 我有所保留。

現在大部份家庭父母都要全職工作;個別情況可能要兼幾份工。父母下班以後能夠陪伴子女和他們坦誠溝通的時間和精力也不多。不要忘記父母也是人,也需要平衡和照顧自己的身心。我想現今青少年很多都希望有人可以和他詳談;渴望這個人是自己父母的可能很多。

利用嚴刑去令一部份人收歛會有一定作用,但若缺乏跟進始終問題未能解決。日子久了嚴刑可能再起不了作用,就好似濫用抗生素一樣的結果。面談、聆聽、坦誠溝通可能是跟進的可行方法。但假如個別家庭正如以上所述,那怎麼辦呢?

面對老師,我不敢再有要求。有使命感和有責任感的早己幾乎把他們所有時間都放在學生上;學校早己是他們第二個家。沒有心的不可能做輔導和跟進的工作,所以把教書當是一份工作的在這環境不適用。

以目前政府所訂下的資源,要學校社工完全負擔上述重責,也等如推他們落深淵。 要跟進總得要有人,如可是好?幸好我們還有學生!朋輩很容易影響青少年。同學們可以以身作則,遵守校規及紀律。同學們也可以同時擔當一個聆聽者、擔當一個可信任的長者去聆聽及了解有[問題]的同學,去接納及開導他們。接納不等於認同不守規則的行為。帶著明白到一個人行為背後都懷有良好動機的心情去面對破壞份子是接納,嘗試找出他們行為背後良好動機是真聆聽,幫他們明白滿足該良好動机不止於破壞記律是開導,繼而找出其他可行的方法是輔導。有誰不想被別人稱讚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呢?

容易嗎?絕對不容易,不要盼望三兩次便成功,耐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難嗎?不難,開始做便是。

對他們有害嗎?無害,你不致令到他們比以前更壞便無害、便成功。

用上述的方法會令到一個人更壞嗎?不會罷!

有足夠能力嗎?有,從開始你便可以累積經驗,經驗是最好的能力;而且任何時間可信賴的師長和神長都支持你,準備給你援手。假如可以用朋輩小組的形式進行,效果更佳。

值得嗎?值得!現今資訊科技間接減少及減低人與人之間盡用視、聽、感覺等感官元素溝通的機會及能力。將來社會上一個人若能比其他人更善於聆聽、溝通及開導別人肯定是一項寶貴的個人財產。這不是一個很好鍛煉的機會嗎?這不是一項很好的回報嗎?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以前管用的今天可能不再適用。還記得當年有一次我跟爸爸弄翻的事情傳到中學副校長耳朵裡去。他對我說他自己也經常在無錯的情況下還要向他父親下跪認錯。他這技巧當年幫了我,到了今天在我和父親的關係上也經常使用。

可是,我不會盼望我女兒這樣對我,我只希望我自己能夠以身作則,保持和她們坦誠對話、了解她們和繼續多找一點時陪伴她們。我希望每個晚上我都能夠跟她們一起共進晚餐。多謝天主!

由曾特首發行新書聯想起 (1/3)

最近曾特首 Donald Tsang 發行新書, 無意中令我想起2001年明報就曾特首令尊翁當年如何教導子女的一篇報導:

大 曾 小 曾 亡 命 之 旅 粉 嶺 見 父 親

【 明 報 專 訊 2001.02.20】 近 日 雙 雙 成 為 傳 媒 焦 點 的 曾 氏 兄 弟 — — 候 任 政 務 司 司 長 曾 蔭 權 及 警 務 處 處 長 曾 蔭 培 ﹐ 兩 人 小 時 為 見 父 親 一 面 ﹐ 不 惜 展 開 「 亡 命 之 旅 」 ﹔ 每 周 最 少 吃 一 記 父 親 的 「 藤 條 炆 豬 肉 」 。 他 們 童 年 的 點 滴 ﹐ 說 明 聚 少 離 多 不 一 定使 兩 代 鴻 溝 加 深 ﹐ 反 而 使 他 們 懂 得 珍 惜 相 聚 的 時 光 。

特 區 「 文 武 雙 傑 」 ―― 曾 蔭 權 及 曾 蔭 培 ﹐ 在 接 受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新 聞 與 傳 播 系 實 習 刊 物 《 大 學 線 》 訪 問 時 ﹐ 訴 說 不 少 童 年 往 事 ﹐ 當 中 帶 出 不 少 親 子 相 處 之 道 。

曾 氏 兩 兄 弟 生 於 警 察 之 家 ﹐ 父 親 曾 雲 是 警 隊 老 差 骨 ﹐ 曾 駐 守 粉 嶺 警 署 。 當 時 沒 有 海 底 隧 道 ﹐ 來 往 市 區 和 新 界 的 交 通 十 分 不 便 ﹐ 故 曾 父 往 往 要 在 警 署 留 宿 ﹐ 直 到 假 日 方 可 與 家 人 共 聚 天 倫 。 當 時 兩 兄 弟 為 爭 取 與 父 親 見 面 的 機 會 ﹐ 曾 不 惜 展 開 「 亡 命 之 旅 」 。

長 途 跋 涉 珍 惜 相 聚 時 光

「 哥 哥 十 一 ﹑ 二 歲 時 已 經 很 『 厲 害 』 ﹐ 帶 著 我 『 轉 』 幾 次 巴 士 ﹐ 由 港 島 到 粉 嶺 探 望 在 警 署 當 值 的 爸 爸 。 那 時 爸 爸 見 我 們 從 港 島 來 到 偏 僻 的 粉 嶺 ﹐ 既 驚 且 喜 。 」 曾 蔭 培 說 。 由 於 相 聚 時 間 不 多 ﹐ 曾 蔭 培 特 別 珍 惜 每 次 見 面 的 時 間 。 這 位 「 一 哥 」 加 入 警 隊 ﹐ 實 也 是 基 於 對 父 親 的 仰 慕 。

每 周 受 刑 未 怨 嚴 父 責 打

曾 蔭 培 說 ﹐ 曾 父 對 子 女 的 管 教 十 分 嚴 厲 ﹐ 功 課 做 得 不 好 要 捱 打 。 一 次 他 帶 弟 弟 出 外 玩 耍 時 ﹐ 弟 弟 不 慎 撞 倒 ﹐ 頭 破 血 流 ﹐ 要 入 醫 院 縫 針 ﹐ 回 家 後 曾 父 即 以 「 大 刑 侍 候 」 。 這 是 曾 爸 爸 打 得 最 厲 害 的 一 次 ﹐ 曾 蔭 培 現 時 仍 記 憶 猶 新 。

「 拳 頭 出 孝 子 」 是 四 ﹑ 五 十 年 代 不 少 父 母 的 格 言 ﹐ 「 藤 條 炆 豬 肉 」 當 然 不 是 曾 蔭 培 的 「 專 利 」 ﹐ 作 為 家 中 長 子 的 曾 蔭 權 ﹐ 被 打 的 次 數 更 多 ﹐ 每 星 期 最 少 也 要 受 刑 一 次 。

思 父 情 切 高 價 回 購 舊 居

「 小 時 候 ﹐ 爸 爸 每 星 期 至 少 打 我 一 次 ﹐ 每 逢 『 百 厭 』 ﹑ 做 事 不 好 或 打 架 就 會 被 打 ﹗ 買 錯 了 『 隔 夜 』 麵 包 ﹐ 又 被 他 打 ﹗ 有 時 爸 爸 吩 咐 我 買 豆 腐 ﹐ 我 買 了 回 來 才 發 現 是 餿 的 ﹐ 又 要 捱 打 ﹗ 」 曾 蔭 權 憶 述 說 。

可 是 ﹐ 曾 蔭 權 並 沒 有 因 而 痛 恨 父 親 ﹐ 相 反 更 處 處 維 護 他 。 曾 父 於 九 七 年 三 月 辭 世 後 ﹐ 其 繼 室 將 舊 居 出 售 。 為 紀 念 父 親 ﹐ 曾 蔭 權 以 八 百 多 萬 從 新 業 主 手 中 購 回 舊 ﹐ 成 交 價 是 廿 多 年 前 的 十 倍 ﹐足 見 他 對 父 親 的 尊 敬 及 懷 念 。

曾 氏 一 門 雙 傑 ﹐ 雙 親 未 能 親 眼 目 睹 愛 兒 的 成 就 ﹐ 最 教 他 們 遺 憾 。 曾 蔭 培 說 ﹕ 「 媽 媽 五 十 一 歲 已 仙 遊 了 ﹐ 我 們 幾 兄 弟 姊 妹 很 愛 她 。 爸 爸 九 七 年 去 世 ﹐ 他 當 年 還 不 是 太 老 ﹐ 如 果 他 們 還 在 世 的 話 ﹐就 可 見 到 我 們 的 成 就 了 。 」 說 罷 ﹐ 這 名 警 隊 「 一 哥 」 即 眼 泛 淚 光 。

各 有 所 成 子 欲 養 親 不 在

童 年 的 時 光 教 兩 人 回 味 不 已 ﹐ 雖 然 這 對 兄 弟 小 時 因 爭 玩 具 而 吵 架 ﹐ 長 大 後 也 因 對 社 會 事 務 意 見 不 一 而 偶 有 爭 執 ﹐ 但 似 乎 無 損 二 人 深 厚 的 感 情 ﹐ 維 繫 著 這 段 感 情 的 ﹐ 當 然 還 有 他 們 敬 愛 的 父 親 。

明 報 記 者 葉 翠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