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一篇法鼓山全球資訊網,聖嚴法師「法師開示」單元裡的文章:
http://www.ddm.org.tw/ddm/intro/index.aspx?cateid=489&contentid=23691
******************************
禪修時,有一句話,中國禪宗很少用,可是西方人很喜歡用,那就是
「Who am I ?」,
也就是中文的「我是誰?」。
我(聖嚴法師)一向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 「角色」扮演好,「定位」明確了,你的「責任」、「義務」、「權利」清楚了,那你就是一個高明的人。
中國的傳統文化很重視倫理道德,什麼是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的核心定義,不外是確實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你是什麼身分,就有什麼職務、地位和責任。從家庭、學校、辦公室、社會、國家,以至整個世界、全人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我們可以逐步把握,並且擴展出去。
每個人的存在,都不是固定或孤立的,只要能把自己的責任、義務完成,那你在任何一個點上,都會左右逢源,都會非常快樂。不要孤立自己,不要不想盡任何責任與義務,而只是思考自己的權利。事實上,權利是盡了責任和義務之後,自然而然所獲得的回饋和報酬。
能盡義務與責任,才有權利。所以,權利和責任通常是一體的,而且一定是先有責任再有權利。能根據職務、身分、立場,來盡義務和責任,那你就有權利了。然而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都只知道追求、保障自己的權益,而沒有想到自己是不是已經盡到責任。
在家庭裡,你是誰?
有可能是母親,有可能是父親,有可能同時是父親和兒子,也有可能同時是父親、兒子和孫子,身分相當多重。同樣一個人,卻有不同的身分、不同的關係,但每一樣職務、每一樣身分,都要盡到責任。
有的人工作了一輩子,只能待在同一個位子或同一個階層,沒辦法往上提昇;也有的人無論到哪裡,遇到要陞遷時,一定都會被挑選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除了能力好之外,最主要仍是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和發揮應盡的責任。而總是選不上,往往就是沒有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像是常常忘了自己是誰,總是說出或做出與自己的職務、身分不相應的言語和行為,否則應該會被主管重用的。
佛教有一句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意思是負責撞鐘的和尚,每天早晚都必須準時撞鐘,做好自己的工作、職務。同樣的,我們做人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身分、立場是什麼,然後告訴自己應該把什麼事情做好。怎樣是盡責呢?如果上班時間規定朝九晚五,那是否只要準時打卡就算是盡責了?當然不是,重要的是你的工作態度,一定要想辦法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除了要善盡我們的職責,與上下左右的人際互動也很重要,因為人並不是物體,也不是一盆植物,可以永遠固定在同一個位子上,人與人之間是需要透過互動來共同成就任務的。
◎如何看待職場上的公平問題?
人人都希望公平,但世上有百分之百公平的事嗎?譬如在職場中,主管認為是公平的,但是站在員工的立場,就可能變成不公平。這是因為主觀和客觀的標準不同,而主觀不一定是標準的,所以也沒有絕對的客觀,可見世上並沒有真正的公平。
我曾經講過一個比喻:一個父親有四個兒子,父親臨終時將遺產分配給四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得到最多,三兒子其次,老二最少,老大沒有。因為父親認為小兒子還小,所以應該多給他一些;老三比較大,就少一些;老二年紀更大,就再少一點;老大已經獨立了,所以就不再給老大財產了。可是站在兒子的立場來看,就不一定能認同父親的想法了,老大認為:「家裡的事業是我從小跟父親一起努力奮鬥出來的,我奉獻得最多,獲得的也應該最多。分給老二、老三就算了,老四不但沒為家裡賺一分錢,還老是在花錢,根本不用分給他半毛錢。」幾個兄弟一相互比較,爭執立起,反目成仇。由此可知,立場不同,判斷標準也會不同,若執著自己的立場就會產生紛爭。
我認識一位公務員,工作十分勤奮,凡是聘請到他的上司,往往可以高枕無憂、太平無事。因此,只要有人陞了官,馬上就會想到他,搶著請他擔任助理或執行祕書。他一輩子沒當過真正的主管,最多只是個小主管,往往陞官沒他的份,加薪也沒他的份;可是只要工作上有困難,衝鋒陷陣的都是他;加上因為他是幕僚,所以功勞也都是主管的。雖然他對國家、社會、政府的貢獻很多,可是未來的歷史卻未必會記上他一筆,那麼他會不會心有不平呢?
他不但心中沒有委曲、不平,反而感恩地說:「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做官的人,我是一個做事的人。我很感謝他們看得起我,要我替他們策畫,讓我有機會為國家社會奉獻,要不然,我也沒機會發揮能力。無法在歷史留名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奉獻得很高興。」
為什麼他願意做這樣的傻瓜?而這樣的人真的是傻瓜嗎?他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做,完成事情的成就感已讓他非常滿足、非常歡喜;雖然名聲是別人的,地位、榮譽也是別人的,但功德卻是自己的呀!因此,當「名」、「實」不相符的時候,我們還是求實為要。
◎如何調整常想換工作的心態?
在一些職場中,工作人員不斷增加,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員離職,流動率似乎很高。有時有人剛到一個新的單位沒多久,就感覺不適應,原因不外乎工作量多、不適應新辦公室的風氣文化;但是也有人一做就好幾年,覺得工作非常穩定,勝任愉快。
我們的工作狀態最好保持穩定、安定,一方面自己能安安心心地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循序漸進地接受公司的專業培養。工作穩定了,自己的身心也能跟著穩定,如果一個人的工作經常變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老是在適應新環境,無論到哪裡,都會被當作新進人員看待。所以,如果能夠抱持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才能好好學習成長。
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歡工作換來換去。經常換來換去,或許可以多見世面,然而卻不能深入累積專業能力,對自己的工作能力也無法打下深厚的基礎,如此消耗時光非常可惜。
人通常有兩種習性,一種是喜新厭舊,一種是忌新念舊。喜新厭舊,是喜歡新鮮的人、事、物,討厭舊的東西;忌新念舊,則是指當新的事物發生時,會擔心生活發生變化,所以懷念舊的狀態。這是人之常情,就像家中養的小鳥看到一隻外來陌生的鳥飛過來時,也會緊張、戒備一樣。
我初到美國參與美國佛教會的時候,佛教會的許多元老對我既是歡迎,卻又擔心。歡迎,是希望我給他們一些新的奉獻;擔心,是怕我會玩什麼花樣,所以似乎有一點不安。於是我跟他們說:「你們不要期待我太多,也不必那麼害怕我。我來就是要參與團體、適應團體,但是我有我的成長背景、優缺點與做人做事的原則,因此可能會給大家帶來一些好處,但也可能造成不便。無論好壞,都請你們包涵、接受我的整體,我會盡量配合大家,讓大家滿意。」
進入新的團體,要能夠入境隨俗,學習、了解與適應這個文化。等到能適應與融入團體時,它就會變成你的團體,而你也就代表這個團體。
人都有習氣,習氣指的是自我的主觀、自我中心、自我的價值觀、自我的自尊心;這些自我最容易傷害人,也最容易被傷害。凡是自我中心非常強、主觀意識非常重的人,煩惱一定多,不但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如果能全心全意投入團體服務奉獻,雖然工作可能很忙,卻會忙得很快樂,累得很歡喜,因為這是自己願意做的事。能以這種心態工作,不但身心都愉快,工作品質也會很好。
◎如何看待自己的影響力?
人生存在世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周遭息息相關。我們活在世間應該要先找到立足點,再一層一層地擴展思考層面,一直探索到最廣大的人類歷史。因此,我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考慮到事情的影響力。先思考它對我們團體有什麼好處?再思考它會為未來社會帶來什麼好處?對台灣有什麼好處?為整個世界帶來什麼好處?因為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份子,所以,我還要更進一步考慮,自己對歷史有什麼交待?對人類有什麼交待?
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名望、沒有地位,對歷史好像沒有影響力,這是不對的觀念。我曾在《讀者文摘》看過一篇文章,提到有關蝴蝶效應,就是在巴西亞馬遜河的一隻蝴蝶搧動翅膀,就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應,結果在美國德州引起大颶風。巴西與美國距離滿遠的,怎麼可能產生如此大的反應呢?這就是所謂的「效應」。一個微小的動作,會影響周圍的環境,改變的環境又會再影響它周圍的環境,一層一層地影響下去。
這讓我想起有一次,我在佛羅里達州一位居士的家裡,他的游泳池裡有一個汽球,我就在池邊輕輕地按、輕輕地按,游泳池的水就緩緩起了波浪,波浪一層層地漸漸擴散到游泳池的四周,然後再彈回來;我再輕輕地動幾下,它又退回去,我再輕輕地動幾下,它又彈回來;就這樣子一直來回互相激盪,風浪就愈來愈高。
其實我根本沒用多大的力氣,但是它的波浪卻愈來愈高,當時我就告訴弟子們: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會影響整個水池的動態;其實我們一個小動作,甚至一句話,也是一樣,都會影響另外一個人,如果讓它持續擴展下去,影響的人更多。
因此,不要以為自己只是個小人物,不會影響人,就不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辦公室裡,如果你能當好的示範,你就是菩薩;如果不能,那也是菩薩,只是你扮演的是魔鬼的菩薩。
此外,我們不要專門看別人的缺點,他人的缺點是我們的鏡子,他人的好處則是我們的榜樣;如果總是看別人的缺點,心裡只會感到痛恨,一點用也沒有。如果別人有缺點,你可以幫他改善,這是好事;但如果因此心生怨恨,而把他視為﹁眼中釘﹂,那你自己也會很痛苦。你想拔掉別人,別人也希望拔掉你,那就只有相互較勁,看誰的力量大。無論是你拔掉他,或他拔掉你,最後都會淪為怨怨相報,都不是好事情。
◎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調整身心?
許多人一忙起來,火氣就跟著上升,最後整個人累到虛脫,這是不懂得調心的緣故。無論在任何狀況下,對於自己的工作要抱著「要趕不要急」的心態,對於自己的身心則要保持「要忙不要緊」的狀態。時時放鬆身心,練習將氣往下沉,不要緊張,一旦心情放鬆了,身體也會跟著放鬆。
我鼓勵大家以「工作要趕不要急,身心要忙不要緊」的心態來面對工作,在忙碌的生活與工作中多多練習和體會。如果經常抱著樂觀的、愉快的心情,告訴自己這是自己發願要做的事,並且要發長遠心和奉獻心,那麼即使工作再忙或受到委屈,都不會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反而是忙得很快樂、累得很歡喜。
一般人大多會從利益、健康、陞遷、名位、權力,以及貧賤富貴、榮譽恥辱、對家族的好壞等方向去思考,然而這些都是小我,如果凡事只是想到這些,這樣的心量是很小的,而心量愈小就愈容易累,愈容易生氣、生病,也愈容易與外在環境、家人、同事、朋友起衝突。
我經常在思考社會與人類的未來,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安寧、人類更幸福。雖然我沒有子孫,但是我把人類的後代都視為我的後代,人類的命運就是我們後代的命運,整個地球的生命環境都是息息相關的。大家如果都能往這方面思考,那麼每分每秒所做的事,就會變得很有價值,生命也會變得很有意義。
《未來的啟示》一書提到:環境的改善要由心靈的淨化開始,因為一個人的心靈可以影響另一個人的心靈,心靈一旦淨化,就可以改善生活環境中的磁場。所以,自己若有埋怨的心,就可能會導致另一個人的不愉快,使周圍的環境、氣氛很沉悶;反之,心情若充滿感恩,保持愉快,心靈則是清淨的,不僅自己覺得舒服,同時也讓他人覺得愉快。
有一次,我搭乘一家航空班機,他們的員工告訴我,雖然他們的工作繁重,但工作心情好,服務品質高。當這家航空公司的董事長全家來看我時,我就問董事長這是什麼原因。他舉了一個例子給我聽,他說當賀伯颱風來襲時,有位主管判斷錯誤,有八架飛機不能起飛,但客人均已到齊,便要求賠償,這使得公司損失了三千多萬。本來這個主管應當撤職的,但董事長不但未撤主管的職,反而感謝他。因為全公司的人,心裡都已很難過,而且又辛苦了一夜,此時老闆不能再處罰他們,應加以安慰鼓勵,保持其尊嚴。
從他的例子可知,他是站在同理的基礎上與員工相處的。能同理,就能調整心態體諒他人;有體諒的心,自己不會有怨懟、痛苦,別人也能因你的包容而成長。同時,我們也要感激對方,給自己一個練習忍耐的機會。能以體諒、感激來化解情緒,就能讓自己的心情保持愉快,使周遭洋溢平和的氣氛,就是一種奉獻。
http://www.ddm.org.tw
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
法鼓山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
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